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9:44:45
党锢之祸后,维护乡论清议的势力独占士君子名分,士君子便由知识群体的泛称转化为特定的社会身份。
这样,就算神不是目的因,而只是自由任性的意志,但力量在开端就已心志化了。(2)因此空间中的实体只能通过其对外作用的力来认识,其他属性无法认识。
(《王弼集校释》,第63-64页)这里的字之与强名就是指示,曰就是表达(表现),大等就是无限属性。《逻辑学》说力尚不是真正的本质与实存之后的第三者(参见黑格尔,2021年,第131页),但还是承认了力与其外化的同一性。继之者善既不像斯宾诺莎那样完全否认目的因,又不像莱布尼茨那样在第一原理上偷运目的因,而是承认目的因,但将之解为一阴一阳所表现的力量的高阶自我保持(继)。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回应黑格尔对莱布尼茨的理学解释。表现概念本基于力量概念,与作为内在因的绝对实体密切相关。
杨儒宾近年开始区分自然主义气论与道体论的气论。即使前一个表现是包含,后一个表现是开展,它们仍是单义的。君子必须立身于仁,追求道的境界,才能对他人的人生选择作出合理的建议。
君子处世,既要营造和谐的环境,又要持守坚定的原则,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乃因为道的根本是仁,仁者、智者、勇者都是以道一以贯之。(《老子》第八章)水灌溉万物却不与物争利,身居低凹之处而泰然处之。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
唯因如此,孔子之仁也是发乎人性的生命自觉,而不是虚伪的外在装饰。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
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治身必须善始善终,追求圣人境界。如果说,仁是人性,是道德,是境界。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精致利己之士为了个人和阶层利益,又曲为辩说,沽名钓誉,诈伪成风,导致世道人心不知所之,以天子为核心的国家向心力也沦丧殆尽。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爱人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不臆断,不专横,不固执,不自私,是基本人生态度。
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世俗所标榜的德本质上就是下德,这才是老子批判的对象。
可见,老子并非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也就是说,仁,又贯穿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与行为之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智慧,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不存在所谓绝对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
《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
对于宇宙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表达。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
讲清楚天人合一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其对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
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明确了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的行为划定了红线,强调人类应当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心存敬畏,对自然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践论启示。
发表评论
留言: